古村落是一個受到時光眷戀的地方,這里古屋古樹古橋,講述著歷史的故事,走進京郊古村落,穿越時光,探尋從前。
01
爨底下村
爨底下村位于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,始建于明永樂年間,距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。
“爨”字共有30筆,屬于漢字中最生僻、結構最復雜的字之一。為了使這個字好寫好記,當地村民編了個順口溜:
興字頭
林字腰
大字下邊架火燒
村子分為上下兩層,高低錯落線條清晰。
爨底下村現保存著500間、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,是北京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。
信步于那狹窄而悠長的巷弄間,可以真切地領略到中國明清時期的鄉村古貌??梢哉f,爨底下較為真實地還原了曾經的歲月,給予了我們觸摸歷史、追尋寧靜、感悟生命的絕佳機會。
地址: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
02
靈水村
靈水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境內,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之一。
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,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。明清以來,靈水共出現舉人22位,有過9名進士,在民國初年,又有6人畢業于國立燕京大學,也正是因此才有了“舉人村”的美譽。
村中古建筑現有四合院162套,約1100間房,原貌保存度為80%,清代民居130余套,是當之無愧的“中國北方明清鄉村民居建筑的典范”。
其中,最為著名的就是位于村中間的舉人正院。這里曾是靈水22名舉人之一劉增廣的住宅。走進院落就仿佛穿越了時光,無論是古舊的瓦頂或是木質的窗欄,這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,到處都透出濃濃的歷史氣息。
地址: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
03
琉璃渠村
琉璃渠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,被稱為“琉璃之鄉”,以燒制皇家琉璃聞名。從元代起,朝廷即在此設琉璃局,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遷至此地。
村口立有黃藍綠三色組成的琉璃牌樓“琉璃之鄉”。村里有一座巨大的九龍壁,據記載,其與北海公園九龍壁同根同源,皆是老一輩琉璃匠人的作品。
除了九龍壁,琉璃渠村值得一看的還有三官閣過街樓。三官閣過街樓高10余米,建于清乾隆時期,既有著門樓的作用,同時也是祈福的建筑。閣樓頂上有琉璃制作的寶瓶,上邊還有三叉戟,寓意是平平安安、官運亨通。
過了三官閣,便來到了皇家琉璃博物館,這里儲存了大量琉璃構件和關于琉璃的各種記憶。
博物館之外是關帝廟。琉璃渠村的關帝廟,是一座占地200平方米左右的四合院,均以琉璃砌頂,華麗非常。關帝廟雖小卻有著兩個全市僅有:全市唯一一個琉璃制的須彌底座和全市最大的琉璃整燒雕塑。
地址: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
04
水峪村
水峪村有“四古文化”——古民居、古石碾、古中幡和古商道。
古民居以街屋、楊家大院、先生院等傳統建筑為代表。楊家大院由巨富楊玉堂于清乾隆年間修建。院子的形狀像古蕭,按陰陽五行設計,四進四出,一共三十六間,前面有門鼓“仁獸”麒麟守門,門樓內和山墻前均有石刻磚雕。
全村有古石碾128盤,2008年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國收藏之最證書。石碾之中最古者有道光十八年和光緒二十四年的古碾。石碾均采用本地青石制作,碾盤碾砣上刻花紋,類型不同,用途也不同,有碾谷子的,碾玉米的……平均四五家就有一盤。
南嶺古商道有五十多里長,經過豹井溝爬小西嶺,到茫茫的南大嶺蜿蜒曲折而奔長溝峪,最后到達房山、良鄉,與京城連通。
水峪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,清咸豐年間發展迅速。中幡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,由幡桿、傘、旗子、幡面和鈴鐺等組成。表演時,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種動作,有鼓、樂、鑼伴奏,還有彩旗、竹幡助威。水峪女子中幡曾受邀參加過奧運會開幕式墊場演出和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活動。
來水峪村,欣賞古中幡表演、參觀古民居、體驗推古碾、徒步古商道。
地址: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
05
南窖村
南窖村,明初成村,民國時期曾是房山“十大商鎮”之一?,F有保存比較完好的1.2里古商街,內有米糧店、五熟行、黃酒坊、果子行、生鐵行等50多家店鋪。私塾、拔貢院、古廟、古戲樓星羅棋布,鱗次櫛比,可謂是北方古商鎮的活標本。
村里有一處“康熙戲樓”,位于南窖村西廟對面,修建于清康熙十六年。戲樓坐南朝北,背倚南山,面村臨河,磚木結構,雕梁畫柱,甚為別致。戲樓前的河道上有一座橋梁,名登峰橋,過橋既可進入戲樓,也可登高遠眺、縱覽美景。
除了古戲臺,南窖村還有許多原汁原味的古跡,仁義局、過街樓、北極玄帝廟、古樹老街等。在這里,一座座戲樓、一處處碑廟都刻錄了歷史的韻味。
漫步在山村古街,聽當地人述說那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,用心感受慢下來的時光,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。
地址: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南窖村
溫馨提示
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醒廣大市民、游客出行時切實做到不聚集、不扎堆,最大限度減少感染風險。